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“二维码”使用费 每人1分钱?网友:汉字专利费怎么算?
2019年02月22日 17:30
来源:中国网财经
东方财富APP
Scan me!

方便,快捷

手机查看财经快讯

专业,丰富

一手掌握市场脉搏

手机上阅读文章
Scan me!

提示:

微信扫一扫

分享到您的

朋友圈

  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,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>>

  今天,“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”上热搜了,咋回事?

  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报道称,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“支付宝”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。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,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,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,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。在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,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。

  “扫码支付”与高铁、共享单车和网购并列,一度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,特别是手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,使人们卸下钱包的包袱、不用再担心钱包丢失带来的麻烦,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巨大的便利。

  不论是手机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,都依托于二维码。因此从某种角度说,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快捷,就是建立在二维码技术的基础上。

 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二维码是支付宝或微信发明的,但今天小编要告诉你,事实并非如此,二维码最初被发明的竟然是日本人。最近他们还在计划申请二维码专利。

二维码的前世今生

  二维码的前身是条形码。

 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沃尔玛。沃尔玛通过跟踪和自动化库存,可以实时交货更有吸引力,并降低了各种产品的成本。

  通过条形码,后勤性复杂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。这个事实的最终表现是在1988年,折扣百货商店沃尔玛决定开始引进条形码系统销售食品。

  现在,每一天,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。在中国,面向物流、零售的整个链条,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。

  二维码就是条形码的“升级版”。二维码相当于把很多条形码一层层叠加起来,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,因此具有比条码更多的信息容量。二维码里面有219个字符,但图标很小,实现了在相对小的面积里,存放更多信息的目标。

  当二维码刚刚推出的时候,并没有得到日本的重视。虽然二维码的发明者当时申请了专利,却没有找到二维码里面蕴藏的商机,所以就主动放弃了使用权。二维码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。

中国二维码之父

日本方面的一厢情愿

  看到了二维码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,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,二维码的最初发明者坐不住了。

  2018年1月26日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报道称,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“支付宝”将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。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,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,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,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。在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,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。

  但其实这或许只是日方的一厢情愿。

  早在2011年,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就已经申请“二维码扫一扫”专利,并先后拿下了中国、美国、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。也就是说,中国人在商品二维码业务上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。

  此外,包括QR二维码专利在内,2014年,日本已有大约2万多个和二维码相关的专利。在日本特许厅(专利局)相当严格的审查下,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对比文件:即与徐蔚先生的专利相近似的专利。这充分说明徐蔚先生的“二维码扫一扫专利”与现有的日本QR码等二维码专利是不同维度的两件事情。这也是“扫一扫”可以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基础之一的重要原因,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“共享经济”的具体呈现。

 

网友:汉字专利费怎么算?

  Seeeeeram: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……

  大嘴发言人 : 想得美。中国马上改用三维码,在二维码下加个阴影就是了~~

  肚财Duchay :这么做到提醒我了!全世界不如把四大发明的专利结一下吧!

  FieldHeart: 汉字专利费怎么算?

  求真先生说 : 日本人是中国发明的。

  Junkoreset: 遣唐使的费用付一下如何

  锦鲤小仙仙 : ?日本人这么做倒提醒我了,我们几年前都开始用二维码了,你们才开始用,肯定是抄袭我们的,以后你们用的时候也麻烦自觉点,掏下钱。

 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,立即体验

(文章来源:中国网财经)

文章来源:中国网财经责任编辑:DF134
郑重声明: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举报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Scan me!

打开微信,

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
使用“扫一扫”

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

扫描二维码关注

东方财富官网微信

网友评论
还可输入
清除
提交评论
郑重声明: 1.根据《证券法》规定,禁止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,扰乱证券市场;2.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、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。 《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》
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
全部评论
最新 最热 最早
加载更多
查看全部评论

扫一扫下载APP

扫一扫下载APP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: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21-61278686 举报邮箱:jubao@eastmoney.com
沪ICP证:沪B2-20070217 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5006054号-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: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:4000300059/952500
搜索
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