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 中国央行为何“按兵不动”
2018年06月16日 02:20
作者:李海静
来源:证券日报
东方财富APP
Scan me!

方便,快捷

手机查看财经快讯

专业,丰富

一手掌握市场脉搏

手机上阅读文章
Scan me!

提示:

微信扫一扫

分享到您的

朋友圈

  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,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>>

  受益于美国经济数据持续保持强劲,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.75%-2%,符合市场预期。至此,美国迎来年内第二次加息。

  2018年以来,美国经济持续扩张,5月份失业率创近50年以来新低,通胀数据则攀升至6年来高位,经济数据有力地支撑了美联储加息进程。尽管当前美欧贸易摩擦仍未止歇,土耳其、巴西等国汇率剧烈波动以及意大利等国政局动荡,但美联储继续收紧货币政策,显示其对本国和全球经济仍保持信心。

  近几个月来,美元走势持续强劲使得部分新兴国家的货币遭到大幅抛售,数家新兴国家的央行已采取加息行动以跟进美联储加息,进而避免本国货币大幅贬值。如,阿根廷央行于4月底开始连续加息3次,将贷款利率推升至逾40%,以阻止阿根廷比索的猛烈跌势;印尼央行5月份连续加息两次;印度央行时隔四年多后于6月份宣布加息25个基点,为2014年1月份以来首次上调;土耳其央行一次性加息300基点,以阻止里拉大幅贬值;墨西哥、菲律宾央行也都已加息。此外,欧央行本月货币政策会议也开始探讨退出量化宽松(QE),加息或已不远。

  当全球似乎都在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,我国该如何相机抉择呢?6月14日上午,不同于上一次3月份美联储加息时上调公开市场利率5个基点,此次我国央行选择“按兵不动”,维持当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。自2016年以来,除了2017年6月份美联储加息和本次,我国央行未跟进以外,历次美联储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后,央行通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(OMO)、中期借贷便利(MLF)等利率加以跟进。我国加息与否以及如何加息需要权衡考虑国内外各因素,尤其是当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。

  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看,首先,国内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货币政策全方位收紧。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,刚刚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,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,投资增速创2000年以来新低,消费稳中趋降,“扩内需”也需要相对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环境。其次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今年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,客观上制约货币政策收紧;加之当前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,5月份新增社融规模腰斩亦显示企业整体融资环境偏紧,为对冲当前偏紧的信用环境仍需要流动性保持合理增长。再者,物价涨势温和可控,通胀压力不大,上调基准利率的必要性不大。5月份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1.8%,仍在“2”以下,生产价格指数(PPI)同比上涨4.1%,远远小于去年同期。此外,国内较高的债务率也不支持上调基准利率。而从汇率层面看,在美元指数持续走高和美债利率上行的背景下,中国同多数新兴国家一样,亦存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高的需要,以避免国内资金流出,管控人民币贬值预期进一步升温。自3月底至今(6月13日),人民币对美元的在岸汇率已经累计贬值约2%左右,而同期美元指数累计上涨了约4.3%。

  因此,综合来看,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整体不支持加息的情况下,此次我国央行选择了“按兵不动”,并于14日当日净投放700亿元,以满足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对流动性“量”的合理需求。此外,央行和财政部将于6月15日招标10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,利好市场资金面。由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跟进“加息”,此次利率调整意外搁浅利好资本市场,我国股市、债市在央行宣布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后有所升温。

  当然,临近年中,流动性面临惯性趋紧,加之6月份将迎宏观审慎评估(MPA)考核,后期仍存在央行择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置换MLF进行流动性投放的可能。但在结构性去杠杆以及严监管、稳货币的框架下,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总体是“稳健”的。在具体货币投放方面,一方面结构性调控功能将进一步提升,在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上注重差别化,更加强调对中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、绿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,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;另一方面将更具对冲性,充分考虑对季节性、时点性等因素的影响,通过“削峰填谷”达到对冲效果。

 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,立即体验

文章来源:证券日报责任编辑:DF353
郑重声明: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举报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Scan me!

打开微信,

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
使用“扫一扫”

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

扫描二维码关注

东方财富官网微信


扫一扫下载APP

扫一扫下载APP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: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21-61278686 举报邮箱:jubao@eastmoney.com
沪ICP证:沪B2-20070217 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5006054号-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: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:4000300059/952500
搜索
复制